欢迎来到KB体育公司
KB体育官方网站网络基础十篇
栏目:行业动态 发布时间:2023-10-10 07:49:42

  KB体育官网app下载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监督已经成为我国反腐败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众表达诉求的重要渠道。特别是2011年以来,因在互联网上爆料揭发出的腐败案件层出不穷,诸如“开房门”、“艳照门”、“调情门”、“炫富门”、“日记门”、“微笑门”、“房叔”、“房婶”等,不少官员频频在互联网上“触礁”出事,有的甚至因此锒铛入狱。“网络反腐”在我国当前的反腐工作中,正发挥着传统反腐方式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但是“网络反腐”的伦理基础与法理基础何在?这是网络反腐存在的前提与基础。否则,网络反腐便出师无名。本文针对该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网络反腐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网络反腐之所以盛行,除了网络本身所具有的技术优势外,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广大网民的心声,具有深厚的伦理基础。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悬殊,权力和金钱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占据了优势地位,社会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引发普通百姓的强烈不满。在社会心理层面,广大网民热切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资源分配机制。

  根据党的政策要求,所有国家党政官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可是个别党政官员严重违背公仆伦理的要求,将手中的权力与群众的利益严重对立,实施一些伤害百姓利益的行为。网络反腐恰恰是广大网民希望党政官员落实公仆精神诉求的真实反映。广大网民强烈要求党政官员能够积极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

  人们普遍追求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同时希望国家公职人员个个都德才兼备。但是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私德败坏,贪污挪用公款用于,吸毒、。他们的行为严重挑战人们伦理道德的底线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展览”在北京揭幕。在这次展览披露的16名省部级贪官中,男性15名,其中有14名包养情妇,有的甚至包养多位情妇。在广东省纪律检察委员会公布的一项数据中,在广州、深圳、珠海2001年公开处理的102宗贪污受贿案件中,犯罪分子100%地包养了“二奶”。人们闻之非常不满,但现实远比这严重。因为包养情妇只是贪官生活腐化的一面,某些贪官甚至对狎妓乐此不疲,更有一些人既包养情妇又狎妓,还与其他异性关系混乱,生活糜烂不堪,令人瞠目。[1]在案中,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身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的竟然将自己的情妇李薇“大方”地送给了巨贪、原山东省委副书记兼青岛市委书记,两人共享。腐败分子包养二奶、狎妓、共享情妇的事实严重破坏了人们社会伦理道德的底线。因此,网络反腐不仅反映了广大网民反对腐败,捍卫廉洁政治的诉求,也反映了广大网民反对腐化堕落的生活方式,捍卫伦理道德底线的诉求。

  权是每位公民所享有的,并由我国宪法加以确认的基本权利。我国《宪法》第35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享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和的自由。”公民行使权既可以通过报纸期刊等传统媒体实现,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型媒体来实现。

  我国《宪法》第41 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都有批评、建议的权利;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都有申诉、控告和检举的权利。这是我国公民享有并行使监督权的宪法依据。在实践中,公民大致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实现监督的权利: 一是通过某些国家机关来实现。如向检察机关检举、控告,向上级机关申诉等;二是舆论监督。常见的是借助电视台、报社等传统媒体的力量。而网络的出现,更是为公民行使监督权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因此,网络反腐实质上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体现。

  知情权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对与自己有关的事务(如自己的档案材料)或者有兴趣的事务(如社会新闻)及公共事务有接近和了解的权利”。[2]狭义的知情权,是指公民有权知道政府持有、保存的,与其权力行使有关的一切信息,除非法律有例外的规定。”[3]网络反腐中涉及到的仅指狭义上的公民知情权。从反腐败的角度来分析,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情权是防止国家权力腐败的有效手段。因为如果法律赋予每个公民享有知情权,那么必然意味着国家机关担负着向公民公开政府信息的法定义务,而政府信息的公开毫无疑问有利于社会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及权力的行使进行有效监督与制约,这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遏制权力的滥用,避免因暗箱操作带来的腐败。

  知情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是实现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实现对国家事务管理的前提条件。现行法律虽然并没有针对知情权做出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和地方政府规章中,多次明确指出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如在十报告中就曾指出“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是权力正确运行的重要保证。”总理在2013年9月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时也曾指出,“依法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是人民政府密切联系人民群众、转变政风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和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的重要举措。”这说明公民知情权已经被党政机关的报告、文件所确认。基于此,我们认为,网民通过网络对党政官员的行为进行质疑,恰恰是其行使知情权的体现。

  综上所述,网络反腐实际上是公民行使权、监督权、知情权的体现。在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今天,任何企图压制网民的做法不仅违反了宪法精神,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当然,网民通过网络行使监督权并不是不受限制的,而是必须在不损害国家的、集体的和他人的合法权利的前提下进行。

  [2]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2004.91.

  [3] 章剑生.知情权及及其保障―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例[J].中国法学,2008(4)150.

  2012年6月,本城市开始试运营地铁2号线号线,标志着该市地铁进入到了网络化建设阶段,加大了AFC系统建设的难度。具体来讲,网络化AFC系统建设的特点包括这些内容:多线建设替代了以往的单线建设,需要将统一的服务界面和无障碍换乘服务提供给乘客;对互联互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着突出的矛盾存在于多种技术和产品之间;相较于系统的扩张速度,系统建设以及运营经验的积累存在着较强的滞后性,并且需要调整诸多方面的内容,如票务规则、系统接口以及运营模式等。为了促使AFC系统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促使在各个线路间,乘客都能够无障碍换乘,就需要进行AFC系统的网络化建设。

  通过1号线地铁系统的成功运营,为了促使网络化运营下的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将奔向技术应用到其他地区,避免颠覆性改造一号线AFC系统,这样就可以促使建设成本得到有效节约,同时,改造期间系统运行的平稳性也可以得到保证。编制了相关的技术规程,这样就可以在ACC系统中成功接入既有的一号线和新建的二号线和三号线,并且还可以无缝接入其他新建线路;系统还具有较强的可扩展性,这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对其逐步完善,以便于应用的新技术相适应。结合这些原则,就需要对技术规程进行统一制定,对线网AFC系统的各个层次间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对ACC的功能和定位进行确定,对新老线路AFC和ACC建设顺序进行确定,对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促使AFC系统的互联互通得以有效实现。

  一是AFC的系统结构:通常将五层架构体系应用到轨道交通AFC系统中,分别是ACC、线路中心、车站计算机、车站现场设备以及车票。在本工程中,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可能会改变和调整AFC系统的业务模式、票务处理流程以及票卡结构,那么我们将六层架构体系给应用了过来,也就是将业务内置型读写器层加设于车票和车站设备两层之间。具体来讲,业务内置型读写器指的是将嵌入式32位CPU以及大容量存储器件应用到读写器上,在读写器内部来部署完整的票务处理流程软件;如果调整了票务处理流程和票卡结构,只需要对业务内置型读写器中的软件进行在线升级即可,不需要对设备计算机的程序进行更改。通过业务内置型读写器的使用,还可以统一票务处理流程,促使互联互通得以实现,对各个线路AFC系统的服务水准进行平衡。在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快速化的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的产品,统一处理流程,有着较大的优势和作用。

  二是ACC的功能与定位:在AFC系统中,最上层的管理中心就是ACC,它承担着十分繁重的任务,如汇总、清分轨道交通票卡的发行和票务收入,联动监督线网AFC系统的运行,并且还需要清分和管理轨道交通中应用的一卡通车票,汇总分析整个线网客流信息。在收益清分方面,主要是对清分规则进行制定和实施,以此来清分轨道交通各线之间的收益;在运营管理方面,主要是监视客流量、票卡流向等线网级运营状况,对相关参数进行管理,如线网属性、票价参数、车票种类以及乘客服务界面等,并且还需要对其进行汇总和转发。在分析决策方面,主要是将清分系统数据平台中的信息资源给充分利用起来,以便促使政府决策部门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

  三是AFC系统的改扩建方案:在对线网AFC技术规程以及一号线改扩建方案进行制定时,需要对一号线的既有技术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将那些先进技术给吸收过来,对那些不会影响到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进行保留,将那些影响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方案给排除掉。首先,对原有1号线AFC系统的先进技术进行推广和使用,如密钥管理系统,它的基础是PKI安全机制,以此来签到读写器设备、下载单程票密钥,促使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有效提高,有着较为显著地应用效果。其次,将那些不会影响到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给保留下来,这样就不会颠覆性改造一号线AFC系统,促使建设成本得到降低。如在数据传输方面,通过CORBA方式来对实时数据进行传输,借助于FTP方式来对非实时数据进行传输。最后,将那些不利于系统互联互通的技术给摒弃掉,比如,原来的票卡结构等数据规划只能够在单线运用状态下使用,在网络化AFC系统中,就需要对其重新设计和调整。

  四是新老线路的改扩建顺序:首先,对AFC系统技术规程进行制定;其次,改扩建一号线,对技术规程的可实施性进行验证;然后,对ACC系统进行建设,并且对接一号线,在单线运行条件下,需要对数据通信接口、清分系统以及密钥管理系统和监控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最后,需要在AFC系统中接入新建的二号线和三号线,进行联调测试,对接入系统的可靠性和兼容性进行测试。

  五是研发关键技术和产品:在对AFC技术规程进行编制时,还需要深入研究相关的技术难题,比如单程票密钥、业务内置型IC卡读写器等。目前,通常将存储卡作为单程票产品,可以自由读写卡内数据,但是容易被别人来破译密钥。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将在线更新的方式应用过来,下载相应的票卡密钥,也就是说ACC系统如果需要对密钥下载,可以通过网络在前端下载,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可以对交易密钥进行及时更换,这样就可以促使单程票的交易安全得到保证。另外,本地铁将业务内置型IC卡读写器给应用了过来,以便促使AFC系统的兼容性得到提高,促使系统升级维护费用得到降低;因为业务内置型读卡器在装置内部封装了票卡的数据结构、安全密钥等处理过程,那么就不会外漏这些数据,促使轨道交通核心数据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地铁AFC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需要深入研究诸多方面,本文从AFC的系统架构、改扩建方案以及新老线路的改扩建顺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1]裴顺鑫,张宁.地铁自动售检票系统的互联标准[J].都市快轨交通,2007(5).

  [2]张宁,何铁军,王健.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互换性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11).

  随着社会信息化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高校逐渐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并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为依据,结合自身情况和条件,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院课题组从学生成才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研制了相应的技术支持软件、考试系统、智能化课程网站。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工作原理,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课程具体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2]:1)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2)较为深入地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3)了解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4)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

  为了强化“双基”教学,课题组设计了下列教学方案: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日常事务能力”;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利用信息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使用新软件(包)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和“建模与编程能力”。这些教学方案的应用,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需要,课题组设计了计算机基础的核心内容――“1+4”课程组。这里的“1”是指计算机基本使用技术,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4”是指:1)程序设计――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功能,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思想,理解算法的概念,了解软件开发的一般过程。2)数据库技术――了解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相关概念,了解数据库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了解常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3)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了解计算机网络发展历史与作用,了解OSI参考模型和TCP/IP的体系结构和它们的差别,了解常用网络连接设备的功能,掌握网络的连接与设置,掌握基本的网络信息检索方法,掌握防范病毒的基本方法。4)计算机应用课程设计――结合不同学生兴趣,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强化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

  目前在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零起点与操作熟练并存的问题;2)课程内容多与课时少的问题;3)实践环节薄弱,实验内容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的问题。上述问题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不达标等。针对这些问题,课题组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和研究建立了“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自己的设计题目,在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下,通过教师的指导自主学习完成个人的“大作业设计”。

  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充分的交流,使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身都有很好的认识,从而解决相应问题。

  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在入校之前就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甚至有些学生参加中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而仍有一大部分学生因中学阶段课业太重和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原因起点很低,对计算机应用掌握程度较差,甚至有些学生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针对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水平差异较大的问题,在新生入校后,就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基于网络的计算机基础测试和问卷调查。通过测试和调查不但使教师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让学生对自己现有水平有更清晰的认识。对于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我们就引导他们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媒体应用软件知识模块的学习;对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不达标的学生,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开出新生公共选修课,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有关内容,实现对应的教学目标。

  通过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开放式教学,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合理组织教学,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入校时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的问题,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好的同学吃不饱,差的同学跟不上的问题。这样所有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步,为后续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计算机教学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要激发学习兴趣就要让学生了解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知道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让自己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可以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因此,在新生入校时,我们会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展示往届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所做的成果(如图1所示),让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同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还提供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知识框架,如图2所示。

  通过这些模块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将要学习的知识,并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教师座谈,讨论确定第三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的目标,并依照此目标合理安排第二阶段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学什么和如何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阶段有了初步期望,自然主动性会有所提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内容多学时少。内容多主要是指对教学基本要求涉及宽泛,学时少主要是指受本科生总学时控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新课程内容的增加,时间相对越来越少。

  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开放式教学和新考试模式的引领下,有效解决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多时间少的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课题组开发了近4G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全部资源图、文、声、像、动画并茂,生动活泼,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网络平台上,建设有12个资源子库(如图2所示),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的全部学习课件(教案)、实验指导书、参考资料、教学大纲、学习要求、查寻手册和联机帮助信息等多种资源,为教师提供了素材库、试题库等备课资源。该平台支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学习交流、作业等。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同时,“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和“计算机考试系统”都融入了网络教学平台,进一步帮助学生和教师测验教学成果,以不断改进教学。

  引导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环境所提供的各种功能,开展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4]。教师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要求、教案和教学资源等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布置作业,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展开讨论,开展协作学习。

  教师根据讲授内容设计一定的情景,提供必要的资源,并加以引导,让学生自行发现问题、提出方案、组织力量和探索求解。此举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搜索、查找有用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

  所有教师都能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采用“案例驱动”、“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更加直观、形象,实际操作更加丰富、生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的教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在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验,验证型居多设计型少等问题[5]。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通过对实验教学体系、考试方式的改革,有效地解决了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

  学校不断改善实验条件,在软件建设方面,为学生上机提供了大量的软件资源,实验软件覆盖了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进行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与授课学时之比不低于1:1。

  计算机实验课程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比如在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网页制作等课程中都增加了设计与开发型实验的比例。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实验指导库,在教师的帮助下用更充裕的时间逐步完善各种实验。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设一些研究与创新型实验[6],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研究项目中来,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

  根据课程特点与教学目标,采用以考核基础知识、技能与综合能力水平为主,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形成了平时考查、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成绩的考试模式,以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根据考核试题命题的基本原则,我们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试题库。期中测试和期末考试都可以使用机试系统来完成。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班级,选择不同的知识点和难易程度。系统会根据题型和知识点设置,随机抽题、随机组卷。这种机试考试系统有效实现了教考分离,使考试更加公平、公正、合理。

  同时,学院在第三阶段增加了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指导教师根据课程设计选题的基本原则,提出选题,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性能指标,供学生选择。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设计,最后给出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考核成绩。题目可能是一样的,但答案是多样的,这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作为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教学平台融入了智能化程度较高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VFP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四个以能力测评为主的机试考试系统。每个考试系统都装入近2000道试题和答案。在试题库中,题目类型有多种,设有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又有可以区分难易程度的不同题目。每个考试系统都可以进行试卷标准化选题、上机标准化选题和任意区间选题三种方法的随机选题。

  课题组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与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有效提高了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了大学计算机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在2005―2009年连续5年的省大学生“Flas制作”大赛中,一直保持总分排名第一的好成绩。毕业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明显提高,学生通过第三阶段的课程设计的学习与创作,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图3所示。

  课题组讲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2006年被评为河南省级精品课程(/jpkc/)。与成果配套的两部“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分别在2006年、200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成果提供的教材、计算机考试系统、CAI 教学系统、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教学平台分别在河南省、山西省、广东省、安徽省、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重庆市、四川省等九省市,52所高校得到应用。受到了各用户的好评。

  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项目开发提供了环境,网络教学平台支持案例型学习、发现式学习、资源型学习等多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大学生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学习,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但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教学时间有限等使得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课题组经过多年总结分析,确定了“1+4”课程体系,建立“三阶段开放式”教学模式,并根据教学需求,建立了“基于网络的开放式教学平台”,加强了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的学习,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使毕业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有所提高,受到社会的欢迎和认可。

  [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22.

  [5] 朱勇.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63-364.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各个高校计算机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是一门需要在课后进行积极复习的课程,通常需要大量时间的累积才能掌握的课程。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需要学生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能进行实际操作,深层次的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所学的知识。对于计算机网络基础的相关概念既能说出其理论概念,又能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操作。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一定要处理好理论教学与相应的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一定要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强其实践动手能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在高校课程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不只对计算专业的学生重要,对于其它专业的学生同样具有很重要的地位,纵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我们能看出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存在了下列问题:

  计算机网络基础课中最为抽象,最令学生头痛的理论知识就是计算机网络基础中的OSI体系结构,OSI体系结构指的是电脑中的开放系统互联,其共有七层模型,每一层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对于初次接触的学生,它们是很抽象晦涩的,并且很难记忆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也会经常出现错误,让学生出现对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学习的欲望,这就是说现阶段OSI体系结构成为计算机网络基础课授课的一个问题,它阻碍了学生们对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热情。

  在整个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中过渡的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视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分析,并且只是重视书上的知识点讲解,不能将知识点延伸出得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们,学生们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对一些生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网络问题都不能进行解决,完全和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人员一样,这样使得学生觉得自己学不学计算机网络基础课都是一样的,即使学了也很难能掌握到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基础知识,学生的厌学也会使教师有一种得过且过的讲课状态,这就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授课教师要在讲课的过程多运用些科学的授课方式,并对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相结合。

  在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中存在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并且在实践中学生也很难对这些抽象的计算机知识进行掌握,这样就要求教师要改进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的教学方法。

  黑龙江科技学院基础实验中心于2007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下设《大学物理实验》、《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以及《材料力学实验》三门课程。切实加强省基础实验示范中心内涵建设,按高标准开发建设内容充实,功能齐全,可操作性强,动态更新的网络教学平台,集中展示中心建设成果和我院基础实验人才培养特色,为更高级别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奠定基础。以达到推进我校课程改革,促进资源共享,构建优秀的基础实验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目的。

  建设一个能够反映我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满足基础实验教学发展需要、使师生从中受益的网络教学平台在当前显得十分必要。基础实验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我校的办学定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是我校提高基础实验教学质量的一种重要方式。网络教学平台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1 网络平台的设计[1]。依据网络平台建设的目的,我们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构思:网络教学平台界面风格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内容设计、网络教学平台内容展示手段应用、教学多媒体课件开发及应用、可操作性、安全稳定性分析。

  2.2 网络平台建设的原则 利用我校现有的校园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投资。平台以课程为重点,每门实验课程都具备独立的学习区、交流区、考试区、管理区。我们主要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2][3]进行开发:内容充实原则、服务教学原则、操作简单原则、模块化原则、交互性设计原则。

  2.3 网络平台的结构[4]。本网络平台基于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角度,内容涵盖全部三门课程。本网络平台设置[教学文件]、[虚拟实验]、[网络课堂]、[教学指导]、[学术交流]、[教师队伍]、[课程建设]、[素质教育]、[拓展资源]和[资源下载]共计十个专栏,每个专栏均按三个实验室分别设置相应内容。

  本网络平台从技术上看,兼容性强,功能全面,符合W3G标准,可以随时上传和修改内容,使用、操作和维护都比较方便。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追踪,我们自主研发的考试系统可监控学生的考试状况,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对某一试卷的学生考试情况进行分析,老师可以网上批阅,现场打分,即时、高效、快速。从内容上看,本网站是基础实验中心三门实验课程的一个立体集成,本实验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采取导学、热身、学习、活动、后测五步学习方式。本网络平台内容是实验教学内容的延伸和扩展,内容丰富、全面,动静结合、历史和现代结合,利于学生选择进行在线或下载自主学习和检测,充分体现了基础实验服务学生、服务专业、做大做强的教学理念。

  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劣不在具体功能的多少,而在于对实际需要的满足,即不是为开发而开发,是为解决问题而开发。开发的思路不是能够做多少或应该做多少而是需要多少,平台的开发需要了解教师和学生[5]。

  4.1 网络教学平台的发展趋势不是单一化、综合性,而是有特色、多样性,以期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向定制化方向发展。

  4.2 网络教学平台的模块化、可拆装化是一个趋势。一方面,授课教师可以择优组合,选择各个平台中好的、适合自己的部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平台自身的改进和升级,方便的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删、改。

  4.3 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应注意到标准问题。遵循标准有利于优化组合,有利于资源的交换和共享,有利于系统的兼容性。

  黑龙江科技学院《基础实验网络平台》是2009年下半年开始开发,10年2月开始投入使用。我们制作的课件《黑龙江科技学院基础实验网络平台》在“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中荣获高教理科组一等奖(2010年11月)的好成绩。基础实验网络教学平台既是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又是师生互动、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学生都可以言论、评论、答疑,成为课前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辅导的有力补充。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进行作业布置、学习指导。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上传作业,当然也可以进行问题讨论。我们基础实验中心每学年涉及到采矿类、机械类、土建类、电气类、材料类等近30个专业,3000名学生,学生、教师受益面广、覆盖面宽、能够引领我校教育教学改革更深入开展,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本网络教学平台集中多种多媒体技术,可操作性强,建成后对我校实验教学网络化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1]龚鸣敏.精品课程网站模板建设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中南论坛.2010,

  [2]练永华.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与互动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6):158-159.

  [4]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计算机网络基础是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它的特点是理论性和抽象性较强,在教学过程中涉及了大量的概念学习,并且此教学内容是后续课程学习的基础。

  “计算机网络”课程要求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教学要求学生要理解概念的内容和实质,又要求建立起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相联系。所以,职业学校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要求:要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的关系,即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也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一体化教学,通俗地说就是为了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其内涵式根据职业培养目标要求整合教学资源,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学习,实现真正地“教会”学生;在教学中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位中心。可见,一体化教学就是要实现教师一体化――专业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教材一体化――理论教材和实习课教材一体、教室一体化――理论教师和机房一体。

  在通常情况下,职教的教师在讲授新课的时候,都会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教师根据某个知识点,运用课件来进行展示。然后,在课堂上或者实验室演示有关该知识点的一些实践操作,通过这些演示和实践帮助学生对本知识点的理解。我们把这种授课方式归纳为二元授课教学,这种授课模式的特点就是理论直接过渡到实践,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再由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进一步提升。经过多次反复,最终使理论和实践都得到提高。这种授课模式比较适合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但是,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计算机网络物质条件较差的环境下的学生,就很难理解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时,将相关知识点组合成一个系统的体系结构,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后续网络应用。综合上述,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一体化教学”的设计与应用。

  “一体化教学”,针对课程重难点,运用软件、实际 操作等方式,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另外,还能够对实践起到一个指导性和解释性的作用。使学生的课堂实践和课后自主学习,能够具体为实例,不再是枯燥的知识点。一体化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乐趣,加大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计算机网络基础这门课程设计了大量的概念、定义和算法。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决不能泛泛而谈,否则,学生将什么也掌握不扎实。

  OSI参考模型从功能上把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7层,网络用户必须按照7层协议进行相互通信。所以,OSI参考模型的学习是了解网络的基础。教学过程中强调了OSI参考模型的7层结构和每一层的功能和含义。

  另外,TCP/IP模型在其它网络体系结构中也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TCP/IP是有传输控制协议(TCP)和网际协议(IP)组成,在讲课过程中可以分别讲述其工作原理。在本模块,还有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就是IP地址,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基于IP地址。同时,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适当添加Ipv6协议方面的知识,让学生接触一些新知识。

  局域网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网络结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把重点放在传统的以太网技术的讲解上,还要在局域网知识讲解过程中,把快速以太网和交换以太网的知识灌输进去,以适应现在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也让学生了解必要的组网设备以及组网规则。

  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C语言和VB程序的知识,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加深对计算机网络相关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讲解网卡时,要求同学们利用WINPCAP开发包列举出使用的计算机上所有的网卡信息;在讲解分布式进程通信时,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程序实现客户机/服务器系统。并且在布置任务时,把握好编程作业难度,只需要达到通过编程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即可。

  计算机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协议较多,而且更新较快。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能讲解所有的协议,也不敢保证所学的协议在将来被新协议替换。所以,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进展。

  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网络模型、网络协议等理论知识,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实践环节,就是让学生学会组网。职业学校大多数的学生将来都要从事一线具体工作,实际组网能力非常重要,所以,实验在教学过程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以专业(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为了更好的建设此课程,对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等都做了一些改革。这样做,一是提高了我们的教学质量;二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本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理论与实践并重;重视教材建设;教学文件完备,质量高;保证课堂教学和其他教学环节的质量。

  《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介绍网络的基础知识,在当今网络应用高度普及的环境下,对与计算机相关所有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一些网络基础知识和流行的网络技术是必要的。所以在学院方针的指导下,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定位与特色,本学期将继续开设《网络技术基础》课程,并合理规划,将《网络技术基础》这门专业基础课设置为具有专业特色,能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精品课程。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担任本课程授课任务的教师有青年骨干教师,优秀青年教师等,责任心强,教学严谨,工作热情高,有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期内,加大了力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希望通过精品课建设,引导教师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强化质量意识,同时调动教师参加教学改革和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4.1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之上,新增加了教材缺少的内容,将网络中新的技术发展增加到了现有教材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到基础理论知识,还学习到当前网络的新技术。避免学生在校学习陈旧知识到社会上用不上的现象。在实践方面我们借鉴和吸取其他课程的一些改革方案,向其它兄弟院校学习新的好的教学方法。不再单独考查学生知识点,而是把整个课程体系中涉及到的知识点整理到一个综合的题目当中,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改革应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处理好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的关系,对讲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补充新知识,并且考虑到计算机知识发展快速的特点将现在所使用的教材中过时的技术删去,增加了一些新的网络技术知识,并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了与计算机维修维护相关的网络技术。学生既学习到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新知识也学习到网络网络设备维修维护的新知识,使他们走出校门后所学习到的知识能用得上。

  4.2课程体系改革。《网络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计算机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的下学期都要学习这门课程。此课程体系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意识,掌握网络基础的、流行的技术。“网络”正在渗透着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所以尤其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更有必要学习,并学好这门课程。对课程体系做重要改革:增加了网络的基础理论知识,并且作为我们课程体系的一个模块。这样,我们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网络的理解,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分析等综合能力。另外在本学期,我们除了讲授基础知识外,加大对新技术的介绍,通过对我们身边出现的新技术的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对网络有一个直接的感官的了解。打破以往一节理论一节上机的上课形式,把学期的后半部分都安排在了机房上实践课,即使有些理论方面的内容也可以在机房讲授,并且在讲授之后可以及时的给学生演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中有些比较理论的知识,在大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习一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在学生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处理问题时会起到潜移默化的帮助作用。另外,《网络技术基础》课还有大量的动手实践课程,其他专业的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能够动手解决一些日常出现的网络问题,并能够实现基本的网络应用。而网络专业学生学习完本门课程后会对网络有一个基础、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以后学习网络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常组织“学习和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等教研活动,授课教师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博采众家之长,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贯彻“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将教学主体从“教”转移到“学”,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因为学期的前一部分课程所讲授的知识都是理论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有一些难度,采用大屏幕课件教学,让教师和学生互动起来,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不仅改善了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在于通过这一环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并使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以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获取知识的能力。

  另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努力实施现代信息技术下的个性化教学;把此门课程做成一个“网课”,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将课堂不再局限于教室,机房,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能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来。还将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实行网络化建设。在信息技术系的网站上,同学们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可以自行查看教学大纲、课件、考核方法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通过网络资源自己进行复习和预习,并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发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突出高职特色。在理论教学部分采用了大屏幕课件教学,并且尽力使课件生动、形象,易于理解。不让学生处于一个被动接受的位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多以问题、思考和讨论的形式来让学生学习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将学生分组,在学习组和学习组之间展开竞争,不仅改善以往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沉闷的课堂气氛,而且提高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实验、实训尽量减少验证性项目,引入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项目,鼓励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有机的整合。如:课程中有

  关于DNS、WEB、FTP等在实际中应用非常多的内容,在讲授完这些独立的知识点后,要求学生将这三个服务功能整合,自己将这个知识设计成一个综合的项目,并且实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过程:知识点―整合―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在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整个学期的最后阶段,安排了一周的模拟实训,在这一周的模拟实训中,我们聘请本学校网络管理中心的富有网络管理经验的老师为我们的实训指导教师,由他们带领学生参观网络管理中心的网络设备,讲解网络拓扑,分析网络结构等,让学生亲身感受身边的网络,通过大量的真实设备巩固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将理论知识生动化、具体化。

  继续完善、更新了《网络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日志、毕业设计指导书、听课记录及教研活动记录、学生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并且做到一一备案。各种教学文件的编写都要做到有章可循、按章办事。

  作业方面,我们分两种情况处理,对于巩固知识点类型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并在下一次课进行综合,分析;对于考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作业,收上来后,进行批改,然后在下次课要将作业中的每一道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在每个学期中都选择几个适合讨论的题目作为研讨课,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中来,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的考试还都将在机房进行(包括理论和上机),理论考试,我们将试题利用FTP的方式给学生下发,并且将学生大距离的间隔开。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来决定考试的时间和难易程度是否合适,以后是否需要调整。

  上机考试,采用过程记录的考试方式,将本学期讲授的知识点集中到试题里,并且正态分布在每一道试题中。并且根据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答题情况给分。并且把学生的得分公布给他们,做到公平、公正、公开。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对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做出正确的决定,满足市场的消费要求具有非常大的作用。企业利用信息,及时获取消息,升级生产设备和机器,了解市场的动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市场的正确把握,使得企业能够实现有效决策。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很好的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对于消费者的评价可以及时获知,从而对于改善产品和服务起到巨大的作用。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实际上就是说企业利用先进互联网、智能机器以及数据库和各类信息设备,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生产与开发、市场与流通等有具体地把握,从而达到发展与信息化的完美结合,使企业把握住市场规律,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减小市场的延迟性与滞后性对于企业的不良影响。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实现企业各方面的智能化管理,实现企业各过程的自动化,还能够准确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减少人工操作所带来的失误得到可能性。

  1.与企业发展方向结合。企业进行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针对大部分企业快速发展的正确道路,是企业走出低产效益的重要方法。但企业决策者不能因为这个原因就盲目展开建设,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企业的发展方向来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方针。如果不这样,也可能功亏一篑。2.必须要对于企业发展的当前状况进行了解再做决定。有句话叫做想要发展,首先得了解自身现状。这句话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意思也就是企业必须明白自身有什么,缺什么。在之后开展的企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了解到应当重点建设什么,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金。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制定目标,还可以节省资源,把人力物力利用到最需要的地方。3.提前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提前制定计划可以说是关键的一步棋。它包括了估测,重点发展等几个方面。企业需要根据前面的两个步骤来总结出信息化网络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需要重点建设,从而制定出建设的总的规划。这一环节对于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非常重要,因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销售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于销售手段与方式的升级,生产方面有缺陷的就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注重对生产设备与工具的更新换代。4.注重建设方法。这一点要求企业对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方面的培训,这样一来在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如果发生问题,不会造成企业内部的恐慌,能够及时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具有专业素养的企业工作人员可以试验网络设施的可行性,由此可以减少建设完成后存在的缺陷可以被及时发现和弥补。工作人员可以对体验情况进行评估,促进优化,使得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更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

  企业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实现产品精准好,销售实现快准狠的必要条件。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各企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深入发展,信息随处可见,企业如何利用丰富的信息来实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主动权,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实现多产量和高质量化,如何使企业内部运行得当有效,已经成为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问题。而这一系列的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信息。哪个企业把握住了信息,谁就把握住了发展的诀窍。只有抓住了信息化,我们的国家的企业才能缩小与其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企业之间的差距,才能最终赶上或者超过他们。因此,企业加快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的必然要求。

  [1]刘鲜,王瑛,汪晓东,任改梅,焦建利.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J].远程教育志,2014,(05):24-33.

  VB数据库的核心结构是MicroSoft Jet数据库引擎,JET引擎的作用是支持多种ISAM(Indexed Sequential Access Method,即索引顺序存取方 法) 数据驱动程序。VB环境下Access是缺省的数据格式,对于其他的关系型数据库如Fox?鄄Pro、Dbase(或 Xbase)、Paradox、Btrieve等,VB的专业版可兼容其驱动程序,这就使得VB能支持这些数据库格式。由上可见,Ms JET引擎实质上提供了:一个符合ANSI标准的语法分析器;为查询结果集的使用而提供的内存管理功能;同所支持的数据库的外部接口;为应用代码提供的内部接口。

  VB程序设计中,应尽可能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提高运行效率。例如:通过使用ODBC数据源连接数据库的方法,可在变换多种数据库类型的情况下,而不用频繁修改代码。用VBSQL通过DB-Library就做不到。而ODBC接口并不是VB访问数据库运行效率最高的方法。同样,同是使用ODBC接口的ADO的效率要高于RDO。

  如果一种方法实现起来很复杂,工程的开发必然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同时这样设计出来的应用程序只会支持起来更复杂或维护时更困难。例如:本地需要 访问ISAM 或Jet 类型数据源,那么就使用DAO/Jet,而没有必要使用通过ODBC的方法。RDC实现起来要较RDO更容易。

  这一条应根据环境和条件决定。例如局域网的网络安全性要好于广域网,因而可直接利用数据控件DC,这样实现起来方便快捷,而广域网需要大量的错误捕获,如用RDC就不如用RDO易控制错误。

  ADC(Advanced Data Connector):高级数据连接器, 提供绑定ADO数据源到窗体的数据绑定控件上。ADC主要是一种直接访问或者通过ADO访问远程OLE DB对象的一种技术,它也支持主要应用在微软IE浏览器上的数据绑定控件。它是特地为Web上的浏览器为基础的应用程序而设计的。

  ADO(Active Data Objects):Active 数据对象,ADO实际是一种提供访问各种数据类型的连接机制。ADO设计为一种极简单的格式,通过ODBC的方法同数据库接口。可以使 用任何一种ODBC数据源,即不止适合于SQL Server、Oracle、Access等数据库应用程序,也适合于Ex?鄄cel表格、 文本文件、 图形文件和无格式的数据文件。ADO是基于OLE-DB 之 上的技术,因此ADO通过其内部的属性和方法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方法。

  DAO(Data Access Objects):数据访问对象,是一种面向对象的界面接口。通过DAO/Jet 功能可以访问ISAM 数据库,使用DAO/ ODBC Direct功能可以实现远程RDO功能。使用DAO的程序编码非常简单,DAO提供丰富的游标(Cursor)类型的结果集和非游标(Cursor-Less)类型的结果集,同DDL( 数据描述语言)的功能很类似。 DAO模型是设计关系数据库系统结构的对象类的集合。它们提供了完成管理这样一个系统所的全部操作的属性和方法,包括创建数据库,定义表、字段和索引,建立表间的关系,定位和查询数据库等工具。

  JET(Joint Engine Technology):数据连接性引擎技术,是一种基于工作站通过DAO的数据库访问机制。虽然可以通过微软Access提供的ODBC驱动程序访问Jet数据库,但使用这些驱动程序在功能上有所限制。Jet机制有自己的查询和结果集处理功能,并可对同种或异种数据源作查询处理。

  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式的数据库连接,是一种公认的关系数据源的接口界面。提供统一接口的界面,ODBC对任何数据源都未作优化。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层出不穷的信息安全事件也受到了大家的关注。高校计算机系大都开设了信息安全专业,而网络安全基础是该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重要的课程,如何设计好该门课程的实践学习是掌握网络安全方面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建立虚拟机的实验环境、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学习。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和发展,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显突出。如何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国际上对于信息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得以推广应用。目前国内已有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的研究机构与高科技企业,形成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的雏形,但由于国内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阻碍了我国信息安全事业的发展。在国家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下,我国在一些高校已经设置了本科、专科信息安全专业,我国信息安全学科建设已经拉开序幕。

  网络安全基础是一门具有普及性意义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使得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有本学科科学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应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系统的应用、开发以及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该门课程对实践操作要求较高,因此如何安排好实验环境、选择合适的实验工具软件对学好这门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通常具备条件的大学应该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专业实验室,专门用于信息安全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来完善和加强理论知识。而无法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实验室的学校就要利用现有的条件来完成课程实践部分内容的传授和学习。由于在课程实践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实验内容,这些内容大部分都是与网络攻击与防范有关,因此为避免影响实验室的正常运转,不能直接在现有的环境下进行。这就需要以现有的普通计算机实验室为基础,建立专门用于网络安全实验的环境。利用虚拟机软件建立虚拟实验环境是一种有效且实用的方法。

  常用的虚拟机软件由VirualPC,Vmware等。这里主要介绍一下VMware虚拟机软件。VMwareWorkstation是VMware公司的专业虚拟机软件,可以虚拟现有任何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简单、容易上手。在现有的实验室人手一机的环境下,利用该软件组建一个小规模的双机实验环境,在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由物理机充当攻击主机或客户端,虚拟机充当被攻击主机或服务器端,这样既不会影响现有的实验室配置,又可以完成课程的实验,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建立一个新的虚拟机,利用软件的安装向导创建一个新的虚拟机并选择在该环境下要安装的操作系统;

  2.配置安装好的虚拟机:设置虚拟机磁盘容量,内存的大小,网络连接方式等;

  3.配置虚拟机的网络,这部分比较重要,是整个安装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虚拟机的三种网络连接方式如下:

  相当于在计算机上搭建一个虚拟网桥,如果物理机上有网卡(IP地址固定),而且位于一个物理网络,可以使用该选项。虚拟机通过虚拟网卡直接和外部局域网相连,有自己的IP地址,和物理机所在的局域网处于同一个网段,在外部看来,虚拟机和物理机地位相等,物理机和虚拟机都使用本地连接。

  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TCP/IP属性设置为与物理机的TCP/IP属性在同一物理网段即可。

  虚拟机使用本地连接与物理机的VMnet8之间通信并连接到外部网络,用此方式连网的话可以不必与主机真实网卡的地址在同一个网段中。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本地连接为自动获取即可。

  (3)Host-Only(VMnet1):仅为主机网络,结构如图3所示。这种模式是一种封闭的方式,适合在一个独立的环境中进行各种网络实验。这种方式下Host主机的“网络连接”中出现了一个虚拟的网卡VMnet1(默认情况下)。和NAT的不同的是:此种方式下,没有地址转换服务。因此这种情况下,虚拟机只能访问到主机,不想和外部网络连接,只与物理机之间搭建一个虚拟专有网络,则使用该项。

  设置方法:将虚拟机的IP地址设置为与物理机VMnet1的IP地址为同一网段即可。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可以灵活的选择虚拟机的网络连接方式来完成实验。

  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习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要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因此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实验工具。在教学内容中以网络安全的基础知识为主。课程主要的学习内容包括:网络安全的基本框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密码技术;计算机扫描技术;网络攻击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技术;防火墙技术;全;E-mail安全等知识。实验工具也是学习课程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有效的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根据课程的实际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工具,这里根据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内容分成几个部分分别介绍一下在学习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实验工具。

  (1)网络安全基本框架和体系结构部分实验以网络命令和数据包捕获为主。网络命令主要是让学生熟悉一些网络测试基本命令的使用。数据包捕获部分使用工具软件Sniffer让学生了解网络体系结构中网络层与传输层中信息的传输情况。Sniffer是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接口截获数据报文的一种工具。使用该工具把网络中传输流动的数据报抓下来,然后查看并分析其中的内容,得到有用的信息。

  (2)密码技术中除学习基本的密码算法之外,实验工具可以选择PGP软件。PGP加密软件是美国NetworkAssociateInc.出产的免费软件,可用它对文件、邮件进行加密,该软件采用的是由对称加密算法(IDEA)、非对称加密算法(RSA)、单向散列算法(MD5)以及随机数产生器(从用户击键频率产生伪随机数序列的种子)组成的混合加密算法,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密码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计算机扫描技术则通过一些常用的端口扫描工具的使用来让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端口扫描来收集目标主机的信息、漏洞。工具软件可以选择SuperScan、X-Scan之类的扫描软件。

  (4)网络攻击技术部分介绍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与防御方法。如木马攻击与防御选择不同类型的比较常见的木马工具如冰河、广外男生、灰鸽子等来进行攻击和防御,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木马程序如何对目标进行攻击以及如何清除木马的方法;DDOS攻击则通过SYN-FLOOD、UPD-FLOOD等工具了解拒绝服务攻击的过程和预防。

  (5)入侵检测技术则通过使用SessionWall工具了解入侵检测的基本过程和原理。SessionWall是ComputerAssociates公司的入侵检测产品。可以自动识别网络使用模式,特殊网络应用,并能够识别各种基于网络的入侵、攻击和滥用活动,可以对网络安全事件进行监听、对事件进行侦测、提前预警、在侦测出不正常的网络行为时,可自动发出处理动作、记录统计报告等。

  (6)计算机病毒及反病毒技术则选择最新的病毒或由学生根据实际体会来对病毒的危害、处理方式进行学习。并选择瑞星杀毒软件来学习防病毒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7)防火墙技术由于实验环境的限制选择个人版防火墙如天网防火墙或瑞星防火墙来完成实验,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防火墙的基本设置。

  (8)WWW的安全则主要以Win2000系统的Web服务为例来学习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安全配置以及如何启动SSL通道获取数字证书来保证站点安全的整个设置过程。

  (9)E-Mail安全部分主要通过对OutlookExpress客户端编辑软件的设置来对保证邮件的安全。OutlookExpress是微软公司的一个基于Internet标准的电子邮件和新闻阅读程序。它的邮件接收规则定义、邮件加密和签名等机制可以可以帮助用户发送和接收安全的电子邮件。通过该工具帮助学生学习关于电子邮件安全方面的知识,拒绝垃圾邮件和恶意邮件。

  信息安全是国家信息化健康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信息安全人才的要求也是极其迫切的,这就要求高校能够更好的培养信息安全方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人才。网络安全基础课程是信息安全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如何更好的完成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尽可能的将所学知识有效的结合到实际应用中,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具体的安全问题,是该门课程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讨论了信息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验环境的建立、实验内容和实验工具的选择。对如何更好的完成网络安全基础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探讨。

  [1]彭爱华.实战多操作系统与虚拟机[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